2022年4月7日下午四点,由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土地工程学院主办,长安大学科学研究院、长安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协办,校研究生科学技术协会承办的长安大学“虹”学讲堂(357讲)以线上会议和线下讲座形式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陕西师范大学曹小曙教授作了题为“土地系统与空间治理”的报告,我校相关学院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王晓峰教授主持。
本次报告主要包括学科基础与国家需求、土地系统和理论认知、实证研究与知识发现、实践应用与方法体系四个部分。
首先,曹小曙教授从学科基础和国家需求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他指出在“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 ”背景下,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精准脱贫-可持续减贫-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在时空大数据的支持下,基于地理要素、地理空间和人地系统的地理系统科学理论探讨和通过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地理模拟、地理工程和监测预警的地理治理的实践应用相结合,不仅对推动人地耦合机理的探讨,也对区域乃至国家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曹小曙教授介绍了土地系统相关基本理论知识,他指出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的人地耦合系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理论支撑与系统性应用的前沿地带。报告中,曹教授讲到,人类关键区是人类社会进入到人类世世代,以人类活动结果为主体的地理圈层中的特征区域,是人类活动的相对均质区域,也是人地耦合系统的基本单元,具有多尺度、层级性、互联性等特征,对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性起着关键作用。人类关键区的提出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地理科学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路径。
报告中,曹教授介绍到贫困山区是人类活动现象,山区是自然环境的空间集成,贫困山区是是典型的人地耦合系统类型,地理可达性是贫困山区脱贫的关键,曹教授围绕地理可达性与贫困关系、对贫困的影响、减贫效应以及减贫机理,重点剖析了中国西部贫困山区可达性减贫效应与机理。同时,曹小曙教授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中,他指出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和矿山废弃地整治以及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等方面是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
在讲座的最后,曹小曙教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本次报告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及学科前沿的认知。
报告人简介:
曹小曙,博士、博导、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特聘专家。2001年于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山大学(2001-2019)。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热带地理》、《土地经济》、《地域研究与开发》等刊物编委。现任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全球区域与城市研究院、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研究院执行院长,交通地理与空间规划研究所所长,西北城镇化与国土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自然资源部等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6部。获中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07),以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网络编辑:孔令达 审核:王晓峰)
版权所有 © 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 地址:中国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 邮箱:tdyb@chd.edu.cn
邮编:710064 技术支持:泽瑞通信